“北京时间”来自西安 “时间雕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
“嘀嗒”一下,一秒钟就过去了。在这一秒里,地球绕太阳转了30公里;飞船飞出去将近8公里;世界上大约有4个宝宝出生;蜂鸟振翅55次……时间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最近,话题#北京时间是在西安产生的#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话题的微博阅读量已达到9602万。1月5日,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听科学家讲述“北京时间”背后的故事。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时间
“全世界采用区时制,按照地理经度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其中央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介绍,我国幅员辽阔,横跨5个时区,为了统一管理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定义一个全国通用的标准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筹备过程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新中国的标准时间是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所在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就有了明确定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作为整个国家的标准时间。”
“事实上,北京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有一定的差异。”张首刚解释,在北京,太阳在人们头顶正上方的时间不是中午12时,而是12:15左右。这是因为北京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21′,并不是东经120度,经度每差一度,时间就差4分钟。同理“北京时间”的产生地西安,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了大约44分钟。全国省会城市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最为接近的是杭州。
“北京时间”为什么产自西安
既然杭州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最接近,为什么授时中心的产生地不在杭州而是西安?张首刚透露:“上世纪60年代中期,需要在我国建设一个能够有效覆盖全国国土的授时发播台,西安正好位于国家内陆中心。”
1966年,根据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战备任务要求,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科学院在陕西蒲城筹建陕西天文台,主要任务是研制建设一个完整的短波授时台并为全国提供授时服务。上世纪70年代初,根据国防和空间科学对高精度时间频率的需求,经国家批准建设长波授时台。上世纪70年代末,BPM短波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陕西天文台地方原子时建立运行,小功率长波试验台建成试播,满足了当时国家重大任务急需。
1980年,陕西天文台本部迁至临潼。2001年3月,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和应用的科研机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kumanli.com),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西安要闻
- 1月2日西安铁路局加开管内临客8列 西安至银川兰州郑州等地票额充足
- 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西安市人防办原党组书记、主任唐宁被“双开”
- 元旦假期陕西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8万人次 银西高铁平均28分钟一趟
- 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首页:陕西公布全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53处
- 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首页:《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
- 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首页:西安市消协提醒消费者 尽量减少食用进口冷链食品
- 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上海天天彩选4走势图首页:西安市2021年度兵役登记全面展开 适龄小伙快快来报名